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3年11月21日,江西九江,受持續少雨和長江水位降低的共同影響,鄱陽湖枯水期較往年提前兩個月,水位下降致漁民無魚可打,漁船被迫擱淺。新華社記者 凡軍 攝
  參考消息網10月24日報道 港媒稱,中國部分省份近期降雨量偏少,導致供水量不足。位於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受長江上游來水減少影響,及江西省近期降雨量偏低,導致水位迅速“縮水”。湖南省桂陽縣亦因連續兩個月滴雨未下,致使該縣的供水水庫、河流幾近乾涸,供水嚴重短缺。
  據香港《東方日報》10月24日報道,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正迅速下降,截止22日下午四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跌破十二米,為十一點九九米,比去年同期水位低二點一三米,星子站水位近期亦以每日三十釐米的速度下降。據水文部門分析,長江上游水庫蓄水導致來水量減少,長江幹流中下游水位快速下降,以及江西省近期降雨量偏低,是造成鄱陽湖水位下降的主因。鄱陽湖水位下降,使湖區船運、漁業及居民用水受影響。
  湖南桂陽縣自八月底以來,連續兩個月滴雨未下,當地供水水庫幾近乾涸,境內的舂陵江水流減少,市民被分區限量供水,所有洗車、洗浴行業全部停水歇業。據悉,該縣方元水庫已乾涸見底,按正常供水量只能再堅持十天。
  
  【延伸閱讀】 鸕鶿捕魚:鄱陽湖上的一道別緻風景
  10月15日,一艘載有鸕鶿的漁船停歇在鄱陽湖都昌印山附近水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迅捷的鸕鶿、矯健的漁夫,浩瀚的水面,每天穿梭於江西鄱陽湖的鸕鶿漁民用傳統方法演繹“鸕鶿捕魚”這項古老的捕魚技藝。一葉扁舟、一根竹竿作伴,鸕鶿與漁民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鸕鶿捕魚為江南水鄉的獨特景緻,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漁民不用撒網,靠鸕鶿將魚捕上船,在碧水間合作捕魚,展現人和自然和諧統一。2010年,鄱陽湖鸕鶿捕魚的習俗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華社發(傅建斌 攝)
  10月15日,在鄱陽湖江西都昌水域,漁民在用鸕鶿進行捕魚。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迅捷的鸕鶿、矯健的漁夫,浩瀚的水面,每天穿梭於江西鄱陽湖的鸕鶿漁民用傳統方法演繹“鸕鶿捕魚”這項古老的捕魚技藝。一葉扁舟、一根竹竿作伴,鸕鶿與漁民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鸕鶿捕魚為江南水鄉的獨特景緻,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漁民不用撒網,靠鸕鶿將魚捕上船,在碧水間合作捕魚,展現人和自然和諧統一。2010年,鄱陽湖鸕鶿捕魚的習俗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華社發(傅建斌 攝)
  10月15日,一艘鸕鶿漁船倒影在水中(照片翻轉180度)。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迅捷的鸕鶿、矯健的漁夫,浩瀚的水面,每天穿梭於江西鄱陽湖的鸕鶿漁民用傳統方法演繹“鸕鶿捕魚”這項古老的捕魚技藝。一葉扁舟、一根竹竿作伴,鸕鶿與漁民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鸕鶿捕魚為江南水鄉的獨特景緻,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漁民不用撒網,靠鸕鶿將魚捕上船,在碧水間合作捕魚,展現人和自然和諧統一。2010年,鄱陽湖鸕鶿捕魚的習俗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華社發(傅建斌 攝)
  (2014-10-15 20:12:16)
  
  【延伸閱讀】沙漠化侵襲中國南部 鄱陽湖邊現20平方公里沙丘
  資料圖片:水位下降致漁民無魚可打,漁船被迫擱淺在鄱陽湖都昌縣印山水域(2013年1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周科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參考消息網2月12日報道 外媒稱,氣候濕潤的中國南部也開始面臨荒漠化問題,主要是氣候變化引起降水量減少所致。沙土侵蝕農地導致收成減少,過度開發加劇這一問題,對農民生活造成了影響。
  據日本《讀賣新聞》2月11日報道,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由於湖水不斷減少,鄱陽湖附近出現了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沙丘。每逢冬季枯水期,湖底堆積的沙土被風吹到岸上,長年累月形成了巨大的沙丘。不過,隨著近年湖泊水位下降期的延長,被吹到岸上的沙土的數量也在增加,引起了中國國內的關註。
  新屋劉村是鄱陽湖邊的一個小村子,在此土生土長的劉英山(音)抱怨說:“由於湖水減少,很多沙子被吹到了農田裡,情況很嚴重。”
  研究南部荒漠化問題的專家指出,乾旱導致了水位的下降,露出水面的沙土隨風飄散到了周邊。與十年前相比,農田沙化的情況日趨嚴重,產量約下降了10%左右。
  根據氣象觀測,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本世紀以來鄱陽湖周邊的降水量較上世紀後半葉減少了12%,旱災有所加劇。過去12月1日左右進入枯水期,而最近10年提前至10月下旬。
  中國媒體稱,中國南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主要集中分佈於河流、湖泊地區。原因是氣候乾旱導致水位下降,使得露出水面的沙土隨風吹散到周邊。中國林業局2009年的監測統計顯示,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12個省區市的沙化面積已達8800平方公里。
  報道指出,此外,土地沙化也存在著人為因素。新屋劉村以北約60公里的東光村過去也曾有座沙丘。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為固沙而在沙丘上植樹造林。
  然而,從三年前開始,建築開發商為了將沙子用於建築,逐步將辛辛苦苦種植的樹木砍伐。為此,飛沙的數量迅速增加,很多田地被覆蓋,導致一半左右的農地無法種莊稼。
  (2014-02-12 08:05:00)
  
  【延伸閱讀】江西擬建大壩解決鄱陽湖常態化枯水
  參考消息網1月31日報道 江西省水利廳廳長孫曉山表示,目前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已上報國家發改委,並通過國家環評。江西目前也在力推該項目儘快上馬。號稱“長江之腎”、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從今春開始面臨用水困難、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機。
  據《廣州日報》報道,鄱陽湖水利樞紐擬建在鄱陽湖入長江通道最窄處,修建一個由108個水閘組成的水利樞紐工程。工程建成後,將交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採取“調枯不調洪”的運行方式,發揮鄱陽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則關閘蓄水。孫曉山說:“從我的角度看,巴不得項目立刻上馬。建水閘不是為江西一己之利。只要科學規劃建設,對長江下游地區的生態不會造成影響。”
  不過,該項目能否上馬仍存變數。有不少專家對該工程的生態後果表示擔憂,稱其是江西版的“三峽大壩”,認為如果鄱陽湖建壩,會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一些瀕危、珍稀魚類、鳥類將因其棲息地、覓食地不復存在而有種群滅絕的危險。同時,鄱陽湖建閘也影響下游大城市。
  香港《南華早報》此前發表社論認為,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應該把關註點放在如何更好地進行水資源管理的問題上。中國官方沒有把工作做好。過去20年裡,水價大幅提高。但中國的水價約為每噸2.3元,仍處於世界各國中的最低水平。此外,該國對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並不到位,水污染嚴重,水質很差。
  水資源是中國最有價值的資源之一。以最低的價格供水並任由人們濫用和浪費水資源必將在急需水資源的時候引發危機。以合理的價格收取費用將讓供水企業獲得利潤,同時修建用於灌溉、循環利用和蓄水的質量更高的基礎設施。認為獲取水資源是一項基本權利的普遍看法需要改變。人們應該像對待其他重要戰略性資源一樣重視水資源,為其定價併進行管理。
  (2012-01-31 16:38:00)
  
  【延伸閱讀】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出現明顯水華藍藻聚集並逐年加重
  新華網南昌9月10日電(記者吳鍾昊)鄱陽湖第二次科學考察成果陸續公佈,科考人員通過現場調查和多年數據對比發現,鄱陽湖部分湖區已經出現了明顯水華藍藻聚集現象,並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對比2007年到2011年間的現場調查數據,科考人員發現,2013年鄱陽湖藍藻水華分佈區域較前幾年有大範圍增加。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夏季採樣發現,在都昌、軍山湖、康山湖、撮箕湖、戰備湖等湖區水面均有肉眼可見的大群體藍藻聚集。
  值得慶幸的是,由於鄱陽湖是通江湖泊,水體交換快,豐水季節帶走了大量營養鹽,而枯水期主航道水流速度快,水體渾濁不利於藍藻生長聚集,因此在鄱陽湖主湖區暫時未發現類似太湖等淺水湖泊爆發的大面積嚴重藍藻水華。
  但此次科考研究顯示,未來5年,鄱陽湖的東南湖灣、老爺廟附近湖區、康山大圩、南磯濕地和入湖河口尾閭區等區域還將可能爆發藍藻水華。當總磷濃度達到0.2mg/L,這些湖區所含藍藻生物量將可能與太湖、巢湖等藍藻水華嚴重的湖泊相當。
  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其發生往往與污水、水產養殖、湖水流動性差造成的水質下降有關。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
  由於第一次科考數據年代久遠,為摸清鄱陽湖生態家底,江西省於2012年8月再次啟動了“鄱陽湖科學考察”項目。科考歷時2年,經過全國40多個科研機構的400多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生物資源、水文水環境、水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豐厚成果。
  (2014-09-10 16:34:05)  (原標題: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水位“縮水” 居民用水受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r76urvgx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